<p>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要求金融机构围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创新服务方式,有效破解融资难、融资贵,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并指出银行要进一步改善续贷管理,对市场前景好、暂时有困难的企业不断贷、不抽贷,对破产重组企业提供必要资金支持。
银行与企业唇塞齿亡的关系,银行其实十分明白,且银行抽贷断贷虽能一时自保,直接伤害的是企业,但从长远看,银行也是受害者,要为抽贷断贷行为造成企业破产倒闭而形成大量不良贷款的严重后果买单。那么,银行为何要对市场前景好、暂时有困难的企业进行抽贷断贷?一句话,还是银行对该类企业贷款缺乏足够安全感。这种安全感缺失主要来自银行对企业发展前景、企业信用环境、政府支持政策等方面安全判断不准,形成了最大“危机链条”。而要让银行从根本上终止其抽贷断贷行为,就必让企业发展、企业信用与政府作为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才能让银行树立信贷安全信心,直观感受到贷款放出去之后能收得回,并且不良贷款风险很小。
银行为何要对暂时困难企业进行抽贷断贷
显然,要让银行充分感受到信贷资金具有安全感,却又是项复杂社会系统工程,单靠银行是无法实现,它需政府各职能机构、企业及社会各界共同作用,才能最终促成。从目前看,对有市场前景的、暂时困难企业,应制定出具体市场量化标准,把该类企业放在国内外市场经营发展整体环境中去衡量:首先,该类企业自身对生产经营前景判断、市场占有能力、社会供需状况、产品销路等总体情况拟定出翔实发展报告,便于银行识别并掌握企业生产发展动态,提高信贷风险判断力。其次,政府各类威权构对该类企业应进行全面的、客观的科学评估评论证,对该类企业提出发展分析及市场前景预测报告,让银行相信企业在未来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银行对暂时困难企业不抽贷断贷的信心。这两条是避免困难企业遭遇强行抽贷断贷的最重要“信心剂”,也是形成银行不敢贸然抽贷断贷的内生驱动力。增强银行不抽贷断贷信心之后,第二个重要驱动力,便是企业要用自己实际行动给予银行勇气和耐心,企业要不断增强信用观念,哪怕身处资金困境,始终把信用放在经营首位,把守信视同企业线生命,不恶意逃废银行债务,对到期贷款想办法给予偿还,取得银行信任,让银行产生自愿放弃抽贷断贷欲望,并给暂时身处困难企业予以极大同情和支持。如此,则市场好、暂时困难企业永无抽贷断贷之虞。在促成银行形成上述两种不抽贷断贷驱动力之后,第三步就是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后盾作用,在推动银行不抽贷断贷行动上,不能只打雷不下雨,应在银行背后再添“一把火”,为企业不被抽贷断贷给予真金白金:一是搭建银企交流平台,建立平等对话机制,消除相互误会,缓解银企关系紧张局势,疏通银行不抽贷断贷渠道。二是在优化信用环境上有所作为,在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上动真格,切实维护银行合法权益,消除银行信贷后顾之忧,清除银行不抽贷断贷障碍。三是落实国务院建立各级政府融资担保机制决定,为有市场前景、资金暂时困难企业实施及时担保,建立信贷风险损失补偿基金和贷款保险机制,分散银行信贷风险;并充分发挥国家引导基金作用,给予困难企业适时支持,打通银行信贷风险释放通道,构筑银行不抽贷断贷安全“桥梁”。四是积极扩大对困难企业减税让利力度,并结合简政放权要求,减少困难企业相关审批事项手续,降低困难企业运行成本,拉起银行不抽贷断贷安全“防护网”。 |